新闻中心
枣业动态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杀手”,你可认识?
  

 一、空心莲子草

 
中文异名:水花生、喜旱莲子草
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
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二、豚草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
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用紫穗槐、沙棘等进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三、毒麦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
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用紫穗槐、沙棘等进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四、紫茎泽兰
 
 
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五、薇甘菊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林木,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难性后果。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外正在开展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六、互花米草
 
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鉴别特征:秆高1-1.7m,直立,不分枝。小穗长10-18mm,覆瓦状排列。颖先端多少急尖,具1脉,第一颖短于第二颖,无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m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潮间带。植株耐盐耐淹,抗风浪。种子可随风浪传播。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
原产地:美国东南部海岸;在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害草,表现在:(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剂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对于滩涂中的种子和根系效果较差。
 
七、凤眼莲
 
中文异名:凤眼蓝、水葫芦
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1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
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
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2)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
 
八、假高梁
 
中文异名:石茅、阿拉伯高梁
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鉴别特征:具根状茎延长,具分枝。秆直立,高1-3m,叶宽线形,叶舌具缘毛。圆锥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轮生,与主轴交接处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对,其中一个具柄,另一个无柄,长3.5-4mm,无芒,被柔毛。颖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果园,以及河岸、沟渠、山谷、湖岸湿处。花期6-7月,果期7-9月,种子和根茎繁殖。
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纬国家。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控制方法:(1)对混在进口种子中的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3)用暂时积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剂防治。
 
九、马樱丹
 
别名:五色梅、如意草
分类地位: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形态特征:直立或蔓性灌木,高1-2米,枝长可达4米。茎枝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钩状刺。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刚毛,揉烂后有强烈的臭味。花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壮。花萼管状,膜质,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变为深红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现已成为全球泛热带有害植物。
入侵历史: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由于花比较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引种,后逃逸。现在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入侵危害:常以蔓生枝着地生根进行无性繁殖。适应性强,常形成密集的单优群落,严重妨碍并排挤其他植物生存,是我国南方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其全株或残体可产生强烈的化感物质,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有毒植物,误食叶、花、果等均可引起牛、马、羊等牲畜以及人中毒。
防治方法:宜选用除草剂草甘膦(农达)进行化学防治。机械方法宜雨后人工根除,推荐结合机械、化学和生物替代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版权所有:郑州航空港区天泽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联系人:宋英维(经理)工信部网站 豫ICP备15020670号-1 网站地图 rss 百度地图
电话:13676955052 客服QQ: 84192537   地址:河南省 新郑市 龙王乡 宋庄(新郑机场南5公里)